- 2024-10-11永旺超市“幸福的黄色小票”禧乐老师参与拉票活动
- 2024-06-28“星星的孩子”并非无药可救,尖端技术将为孤独症患者带来福音
- 2024-06-02武汉禧乐联合武汉贝赛思国际学校开展六一儿童节活动
- 2024-05-12兴业银行母亲节关爱活动
- 2024-04-052024年世界自闭症日武汉禧乐在黄鹤楼开展倡导活动
- 2024-03-20禧乐小朋友和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们植树
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听到家长咨询关于康复干预的一些问题,相信每一个接触过自闭症康复的家长或老师,都听过这个名词——ABA(应用行为分析),但ABA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专门治疗自闭症的方法吗?或许很多家长还是一头雾水。今天这篇文章帮助大家解答几个关于ABA的常见误解。 ABA 是一种方法? ABA是一门科学,是从行为分析的学科中衍生出来的分支。应用行为分析(ABA)是指将一些实验室里得到的原理(如强化、惩罚、消退等)应用到生活中,能增加人类群体中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同时减少不恰当的行为。洛瓦斯教授是率先提出将ABA应用于自闭症群体,发现效果显著。在自闭症干预中用到的很多方法都是依据ABA理论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常说的ABA是一种理论基础,而不是指单一的某种方法。 ABA 只是单一回合教学(DTT) ABA其中有一项核心技术——回合式教学(DTT,也叫分解式教学),是在自闭症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方法之一。这个方法是以ABA为理论基础的一项具体的操作方法,但是ABA不等于回合教学。 ABA只会把孩子教成机器人? 多数家长会把教学中使用的DTT技术认为就是ABA,因此会存在一些误解,认为训练过程就是孩子完成任务后老师给予食物作为奖励,这样的训练模式容易把孩子教成机器人。但是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会注意泛化,还会根据孩子情况改变强化物的等级。比如,刚开始教孩子认识的苹果是最为常见的红苹果,等小朋友掌握后应该要泛化,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知道苹果不只有红色的,还有黄色的、绿色的。 强化物从最初的食物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慢慢过渡到社会强化(如赞美),最终为自然的强化。什么是自然强化?如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寻求帮助后,别人给予的帮助就是对他的强化,而不是额外奖励的食物。比如说,孩子想进房间但是门关住了,叫妈妈用钥匙开门,“门打开了”便是对孩子“叫妈妈开门”这个行为的强化。 DTT并不只是单一刻板的回合操作,运用的时候包括了指令、教学环境的泛化以及强化物的变化,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因此,运用好DTT是不会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的。 ABA是不是只用于自闭症孩子,不适用于一般发展儿童? 正如前面提到的,ABA是一门科学,是将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原理应用于人类,可以带来有意义的、正面的行为变化。所以ABA不仅可用于自闭症群体的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也包括正常发展的儿童。 如:孩子很少下厨,有一天在家休息便做了一道西红柿炒鸡蛋,爸爸和妈妈一回到家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还连连称赞孩子的厨艺。那么孩子在未来下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当中就是运用了ABA中的“强化”原理,爸爸和妈妈使用的是社会性强化物。 听说ABA一周要上满40个小时孩子的症状才会改善? 早在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洛瓦斯教授,对两组孤独症孩子进行研究 ,每组各19名儿童。实验组的孩子接受每周高达40小时的应用行为分析(ABA)理论和方法、经过不短于两年的训练,对照组则每周接受小于10小时干预。经过2年干预,发现接受早期密集干预的孩子中,有47%的孩子到一年级时,“能够进入普通教室学习,智商达到平均水平”,与对照组的儿童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著名的实验验证了早期密集干预的有效性,也在专业人士中广为流传,因此家长可能常常会听到“自闭症孩子需要高强度训练,每周要达到40小时”的说法。但试想,若每周在机构进行40小时的干预,除了周末,平均每天要干预8小时。无论是金钱还是精力,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那孩子就不训练了吗?当然不是! 既想要保证孩子疗效,又想换一种相对轻松一点的方式,就一定要重视家庭干预。密集干预不止在机构可以进行,如果家长掌握了正确的干预方法,除了在机构的时间,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给予干预。干预不只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而是可以出现在生活中的任何场景中,比如饭桌上小朋友逃避吃饭的时候;散步遇到小伙伴出手去推的时候;逛超市的时候不给买玩具就哭闹的时候等等。生活化的干预不仅能泛化在课堂中学到的技能,也能增加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没有在机构干预40小时以上并不等于没有效果。每天除了在机构的干预时间,家长掌握正确的干预方法,在自然情景中抓住机会干预才是帮助孩子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