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把一部分的自闭症人士称为“阿斯伯格”吗?那你是否知道,“阿斯伯格”早已经不再属于官方诊断的病症。1980年,“阿斯伯格”正式进入医学词典。而在2013年,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面世,将曾经独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等病症,全部归纳为同一名称——自闭症谱系障碍。
其实在普通人眼中,“阿斯伯格”一直是“天才”的代名词,在许多自闭症家长眼中,也一直将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的孩子看做能力很高的存在。
DSM-5为什么会将阿斯伯格“除名”?“除名”后所有的自闭症孩子是否能得到一视同仁?
今天,我们带大家走进“阿斯伯格”,了解这段自闭症历史,也会让你更了解这些孩子。
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与自闭症有同样的社会交往障碍、局限的兴趣和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两者的区别在于此征没有明显的语言与智力障碍。目前该病病因不明,但研究显示,遗传基因、生物化学、病毒、妊娠期和分娩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环境问题都可能是致病的原因。阿斯伯格综合症几乎是自闭症谱系中功能最高的个体,大约有15%的患者具有超常智力,所以阿斯伯格综合症也被称为“天才病”。1906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出生,他是一名精神科医生,自闭症谱系中的阿斯柏格综合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斯伯格”,就取自于他的名字。二战时期,医生汉斯·阿斯伯格注意到在他的病人中,有些孩子具有一些非常相似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但是他却找不到一个已有的诊断能够解释他看到的这些特别的孩子们。接着,汉斯·阿斯伯格医生对那些孩子们着了迷,他记录下来的一系列的文献里,对他们的困难和能力做了详尽描述。1944年,他于博士论文中描述了4个孩子的社会、语言、认知能力,他们和一般孩子都不大相同。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共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在阿斯伯格刚刚去世之后,他的研究再次受到世人的关注。1981年,汉斯·阿斯伯格提出的观点采用了他本人的名字命名,正式进入医学词典。当时,英国精神病学家洛娜·温(Lorna Wing)发现了阿斯伯格1944年的论文,并推广了他的研究成果。1987年,“阿斯伯格”被纳入DSM-IV,对全世界的许多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94年至2013年,“阿斯伯格综合征”始终作为DSM中的一个单独类别存在。直到2013年,随着DMS-5的发布,新版手册将之前分开定义的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PDD-NOS和儿童瓦解性障碍(CDD)全部归为一类:“自闭症谱系障碍”。就此,“阿斯伯格综合征”从临床诊断使用中消失,得到的诊断只能是“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而不会再有类似于“阿斯伯格”这样的分类。看到这里,很多读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阿斯伯格”一直应用广泛,为什么会决定取缔这一名称呢?你能区分“阿斯伯格”、“高功能自闭症”、“低功能自闭症”等类型的自闭症吗?在过去常用的这些诊断术语中,它们不仅难以定义,而且不同的诊断者会诊断出不同的结果。为了说明他们的诊断结果,会使用重度自闭症、轻度自闭症、高功能自闭症等术语。但是,这些术语根本不是真正的诊断,它们只是描述。尽管他们旨在帮助父母和老师能更好的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状况,但每个从业人员对“轻度”或“重度”的都有自己的看法。彼此之间看法存在混淆,反而会造成更多人对“自闭症”的误解。对于阿斯伯格的DSM条目的更改,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在很多人眼中,在许多影视剧的渲染中,“阿斯伯格”通常被看做“天才”的象征,大家会认为这个人群的智商都非常高。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阿斯伯格是指智商正常,且未见语言发育迟缓或童年期学习延迟的自闭症谱系患者。也就是说,只要自闭症患者智商高于70,语言发育正常,就可以归类于阿斯伯格。但显然,智商高于70,并不一定就是“天才”,这只是是否有智力障碍的临界值而已。自闭症的“新”定义根据每个人需要的支持程度,将他们的程度定为1到3级,而不再是根据智商、语言等能力作为评判标准。之前,阿斯伯格患者常被认为某方天有“天赋”,这样的标签让这些患者倍感挑战。但在DSM-5的诊断手册中,几乎每个有斯伯格综合征诊断经验的人都符合1级诊断的条件,这意味着“需要相对较低的支持水平”。这样的改变更利于他们得到包容与帮助。DSM-5取缔了“阿斯伯格”等名称,统一列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也就是说从今往后,唯一区分自闭症的方法为自闭症患者是否伴随智力障碍,也就是说,智商是在70分以下还是70分以上。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很多自闭症孩子在幼儿时期的症状其实非常严重,但长大后却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症状也转为了轻度。有些孩子在幼儿时期的症状较轻,但是随着长大后,却逐渐变得严重,最终也没有发展出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传统观念看来,每个人从出生起就由我们的基因,提前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但是,这个事实似乎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观念。简而言之,有多少自闭症人士,就有多少种自闭症,这就是谱系概念强调的内容。新的诊断方式将每个人的发展可能性考虑其中,也就是说,没有人在出生时就得被判绝症,除非他真的生来就患有某种致命的遗传病,而这种情况并不符合自闭症。尽管一个人可能因天生遗传而患有自闭症,但这并不能预测这个人未来的发展情况,我们要对每一个人的能力保持宽容。谱系的概念变得更加准确,但也开始变得模糊,容纳了更多种状态的存在,也对每一个人的能力保持宽容。“阿斯伯格”一词被我们逐渐淘汰,还有一个更偏历史而非科学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汉斯·阿斯伯格其人。2018年,一篇发表于Molecular Autism的期刊记载了,在二战期间,阿斯伯格与纳粹军方合作密切,并直接导致了数十名儿童的死亡。他曾在20世纪(包括纳粹时代)在奥地利担任儿科医生,他在纳粹德国期间对孤独症人士进行分类,通过给他们贴上“可挽救”或“不可挽救”的标签来防止他们被驱逐,但他也同时也签署了许多针对残疾儿童的驱逐文件。一部分孤独症人士因智商高而被认为尚可救药,剩余的便适合驱逐。
这段历史引起了许多学者以及自闭症患者的激烈辩论,很多人表示不想和这名参与驱逐的医生有任何关系,“阿斯伯格”这一名称开始被一部分人所拒绝,这当中也包括许多孤独症人士。尽管DSM-5重新定义了自闭症诊断标准,取缔了阿斯伯格等名称,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肯定。但是,对DSM-5的此界定,学术界仍存在很多争议,希望保留阿斯伯格名称或分类的大有人在。另外,尽管我们不再将“阿斯伯格”作为独立疾病,但是仍然在很多医生或家长中口口流传。很多人认为自闭症和阿斯伯格在临床中是不尽相同的,不能笼统的划分为一类疾病,也不可以把两者混为一谈。时至今日,这一决定是否正确仍然尚未确定。其中赞成一方认为,DSM-5代表了自闭症诊断向标准化的进步。而另一方则认为DMS-5是错误的,会切断部分人应该得到的认可。但是,在DSM-5的领导下,国际疾病分类(ICD-11)的第11版将阿斯伯格综合症转移到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保护伞下。ICD-11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并将由世界卫生组织所有成员国使用。
合肥经开区思语儿童康复中心秉承以爱为核心,以生命关怀为内容的办学思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汇集爱心,尊重每一个生命,照顾好每一个孩子,全心全意为儿童服务!
中心致力于自闭、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听力障碍、多动等儿童康复、教育、早期干预于一体的康复机构。
中心拥有一批高学历专业资质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并建立了由众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评估教学计划小组,对每一个儿童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
电话:0551-65637188
手机:136-3709-8317/152-5697-2665
地址:合肥经开区明珠广场附近(金寨路与芙蓉路交口向东800米美宿洲际酒店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