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10-11永旺超市“幸福的黄色小票”禧乐老师参与拉票活动
- 2024-06-28“星星的孩子”并非无药可救,尖端技术将为孤独症患者带来福音
- 2024-06-02武汉禧乐联合武汉贝赛思国际学校开展六一儿童节活动
- 2024-05-12兴业银行母亲节关爱活动
- 2024-04-052024年世界自闭症日武汉禧乐在黄鹤楼开展倡导活动
- 2024-03-20禧乐小朋友和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们植树
"你家孩子好安静啊!会不会是自闭症呢?"
一般人对自闭症的直觉反应就是: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性格内向 ,但是不说话真的就是自闭症吗?
其实是不一定
还有一种心理疾病是焦虑行为所引起的,并且只在特定还就下无法说话,我们称这个心理疾病为"缄默症",缄默症的特征与自闭症很像,因此常被他人所误解,甚至被误诊,那么缄默症与自闭症又该如何区分呢?
关于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受环境影响的沟通障碍,在某些情景下可以说话,但在其它的环境却无法说话,并非是他们害羞、不想说话等,而是心里强烈的恐惧感让他们说不出话来。根据《 选择性缄默症资源手册》(The Selective Mutism Resource Manual),选择性缄默症的盛行率比想像中的常见,盛行率在八岁以下的孩童中每140位中就有一位,若年龄被扩大,则为550位中就有一位是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DSM-5),选择性缄默症被归类于焦虑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持续的无法在需要说话的社交场合中说话(如:学校),尽管在其它场合是可以说话的
此困难会妨碍学业或职业上的成就,或社交沟通
此困难持续的时间至少一个月(入学的第一个月不包含在内)
不能说话的原因无法归因于对社交场合所需要使用的语言,缺乏了解或感到不适
此困扰无法以沟通障碍做更好的解释,且不仅只是发生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思觉失调症或另一精神病的病程中
选择性缄默症V.S自闭症谱系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常见的共病疾病,但因为选择性缄默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有许多的行为都是非常相似的,比如:不说话,缄默症的不说话是在特定情境下,患儿无法说出口,但自闭症患儿的不说话是即便是亲近的人(如:爸爸妈妈)也无法说出口。
因此,选择性缄默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总是让人误解,甚至会让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医生误解。但选择性缄默症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微妙不同之处到底在哪呢?编编在这边综合几本国外文献,提出几点让大家参考。
说话
选择性缄默症:并非是孩子不想说话,而是在特定情景下无法说话,无法说话多半是心里的恐惧感、焦虑所引起的,此外,孩子在自身感到舒适的环境里与他人沟通是没有问题的。
自闭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即便是最亲近的家人(如:爸爸、妈妈),话也无法轻易的说出口,且若不是自闭症孩子有兴趣的话题,孩子可能会无法做适当的回应,即便有回应,大多也只是谈论兴趣话题的相关事物,比如:孩子对车子有兴趣,孩子则可能会说出一堆车子的型号等等。
事物
选择性缄默症:不想被改变是因为焦虑所引起的担心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所要说出口的话。
自闭症谱系障碍:因为固执行为,而讨厌既定事物被改变,甚至是改变了这些既定事物让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患者失去了安全感,所以讨厌被改变。
社交
选择性缄默症:在特定情境下因为无法说话,所以显得对社交有障碍或疏离感,但在患儿自在的环境下,社交的疏离感与障碍就会随之消失。
自闭症谱系障碍: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社会沟通能力,因此即使是在熟悉的环境底下,对社交也无从下手。
眼神接触
选择性缄默症:在特定情境喝下会焦虑情,眼神容易东张西望或逃避眼神,但在患儿感到舒适的环境下则可以有正常的眼神接触。
自闭症谱系障碍:在社交环境下无法对视或在沟通时无法眼神接触。
肢体
选择性缄默症:在特定情境下肢体显得僵硬、不自然,反之,在患儿感到舒适的环境下肢体动作则是自然且协调。
自闭症谱系障碍:因为种种因素,如:大小肌肉不发达、触觉敏感等,在任何情境底下肢体动作都可能显得较为缓慢、笨拙。
选择性缄默症V.S治疗方式
强迫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说话,不仅不会让孩子开口说话,反之会加剧孩子对说话的恐惧。这样的难度就像是对着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的人说,你就站起来啊!一样的困难。目前,选择性缄默症无法透过手术的方式来使其症状立刻"痊愈",而是透过认知行为治疗、艺术或游戏治疗、药物治疗来逐渐的改善患儿对说话的焦虑与恐惧,使孩子渐渐的能开口说话。
写在最后
选择性缄默症最常被大家误解的地方在于是孩子选择不说话,但事实上是孩子因为恐惧导致话无法说出口,但也因为孩子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会这样的,因此最常发现孩子不对劲的是学校老师,比如:孩子在学校怎么样都不开口说话,但回到家后却可以与他人谈话,与在学校无法开口的情景截然不同。但无法开口说话对于人际关系的经营上就可能遇到某些困难,因此,当家长或学校老师发现孩子有些许不对劲时,别忘了尽早向临床心理医生资咨询。